問題:請問佛法如何解釋社會階級,身為老師的我應如何幫助家境不同的學生?

問題敘述:弟子目前是一位剛教書的英文老師,教學時發現,學生英文程度顯現出了學生原生家庭的社會階級。社會階級較高,所擁有的資源多,英文能力遠超過同學;英文底子差,他的家庭環境也較差。弟子想請問,佛法如何解釋社會階級呢?身為老師,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兩種情況?如何幫助這兩者?

回答:

佛說此生的受用都是過往造業的結果。業果的法則不容易從我們平日的觀察能明瞭,要透由修學佛法漸漸體會。要感得果報必須有其「正因」,正如《俱舍論.第三品大疏》說:「劫初的人群中,有人選擇離家住山修行,成為靈修人士;有人住家卻堅守善法,被人們認為是高尚的族群,成為豪貴之家;住家卻兼行善惡業的,成為一般人民。」富有是因為往昔樂善好施,貧窮是因為慳吝,所以出現了富貴貧賤等差別,這都是過去業的反饋。

「英文好」這個結果,表面看起來和「資源」有直接關係,但它不是「正因」,而稱為「助緣」。「正因」如種子,「助緣」如陽光水份。只有助緣沒有正因也不能長出果,比如有很多人擁有更多的資源,但不一定能力就成正比的好。相反,歷史上也有很多名人小時家境不好,但後來的成就比其他人都更優秀。

請問佛法如何解釋社會階級,身為老師的我應如何幫助家境不同的學生?

真如老師說過:培養人才,就是傳遞信仰。如果能傳遞給學生對業果的信仰最能長遠利益他,讓他明白家境好也是善業所感,所以當下就可開始從因地努力。從另一個角度,老師也可傳遞積極人生的信念——面對優秀的同學,學會去欣賞和效學。亦可舉很多「白手興家」的名人為例,激發學生們的進取態度。往者已矣,主要是在現今的生命中努力行持善法,以求更好的人生。條件好的人要勸他繼續行善,以令善果不絕;條件差的人要勸他開始行善,以改善生命品質。

解答法師:釋性者、釋性凱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

0
  • 找不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