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敘述:師父開示從集諦或十二緣起思維觀察如何斷除煩惱,可以從「受支」、「愛支」、「取支」或「有支」用功,弟子還是對用功的心理行相不理解。
回答:
簡單來說,什麼是愛支?面對到境界,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這個感覺一定是要跟煩惱相應,才算是愛支。
什麼是取支?在心中萌生愛支後,透由各種因緣,令喜歡不喜歡的感覺更加強盛,甚至付出行動,去追求它或排斥它。
什麼是有支?經由前二者的潤澤,將之前造下流轉生死的業種子形成強而有力、決定引生下一世投生的業種子。
從此引申到平日我們面對到順逆二境時,下意識反應都是隨著煩惱無明來決定自己要喜歡還是不喜歡,因為這樣一支接著一支,一輪的十二緣起還沒結束,下一輪的十二緣起早已開始,無盡的流轉生死由此產生。
師父引導我們,如果想停止這樣一種規律,要從改變愛支下手。也就是在貪瞋的境界現起時,察覺煩惱,改變固有的感覺。所以必須有人跟我說正確的認知,讓我們知道可以用另一種角度看待事情,這也就是「聽聞正法」所要達到的目的。當有了正確的認知,但慣性的思考因為串習很久,仍會不斷現起,這時就要認真反覆串習所聽聞到的正知見,想盡辦法熟悉它,甚至用它動轉內心的感受,這就是「如理思惟」的內涵。
剛開始,正對境界時,正知見無法現起,通常都是在事後才想起,內心感到後悔,這時要堅持地思惟,不斷串習,面對境界漸漸能夠現起,最後改變內心無明所帶來的感受。
所以師父說:「聽聞了正法後,要能夠如理思惟,內心生起正知見,然後按次第修習;正智現前的時候,無明就破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了下面整個就沒有了,生死就斷了!」
舉個生活例子:一般人上餐廳時,很習慣就只會現起好吃或不好吃的食物,隨即心中生起貪、瞋的情緒。而師父把餐廳取名為「思源廳」,我們稍稍思考師父的用意,就會在我們的心中,多了「飲水思源,要懂得感恩」這概念。如果在每次上餐廳時,多去串習這個概念,之後上餐廳時,好吃不好吃已經不重要,而是會非常感恩供給食物的同學。這就是把煩惱(愛取)轉換成正念,用正念去造善業的種子(有)。
試舉一例,在生活中運用觀功念恩、代人著想等概念也是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解答法師:釋性展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