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敘述:《廣論》273 頁最末 1 行《入行論》云:「悲心未清淨,不應捨其身,若能成現後,大利因應捨。」師父開示說:「你雖然想捨,可是那個時候你的悲心沒有清淨。這個清淨作何解釋?什麼是悲心清淨?清淨有幾種相,說聞相應的、思相應的、修相應的。就是說,你的的確確產生了殊勝的勝解以後,你送完了以後雖然痛,啊,但是你絕對不動,這種狀態當中,那你可以送了。否則的話,你送完了以後,那個心裡面又動搖了,那個就是不清淨。所以前面那個悲心是什麼?是世俗的,所以叫世俗菩提心。這個清淨一定是跟什麼?跟智慧相應的,那個時候啊,你才可以捨,沒有到那個時候不可以!」
請問法師:什麼是「聞相應的清淨」、「思相應的清淨」、「修相應的清淨」?「悲心清淨」是相對於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已經證空性的勝義菩提心嗎?
回答:
獲得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由於現證諸法皆空,所以見世俗皆如幻化,於無生法已深深忍可,遠離攝持的垢染,所以此時縱然有人來乞身肉等,菩薩身心都不痛苦。如果沒登地,尚有攝持的貪染,施自身時身體便會痛苦。
所以師父在此說「悲心清淨」必跟智慧相應,這個智慧應是指證得空性的智慧,行布施時若以智慧攝持,會幫助我們在做這種難行布施時內心堅固而不動搖。之所以愛他勝自的悲心不清淨,是因為自心還厭患乞身等難行,布施以後心生追悔等,由於會動搖所以不淨。
透過善知識講解,聽聞空性法類所生的知解,是聞相應;聽聞空性已,進一步以自力思惟,產生證得空性的定解,是思相應;將思所定解義在心中數數串習,乃至在定中修持,是修相應。修的越強,行施時就更堅定了。
解答法師:釋如行
繪圖內容出自經典《雜寶藏經.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菩薩本生鬘論.投身飼虎緣起》。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