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師父在開示《廣論》「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時提到《法華經》、《華嚴經》,請問兩部經的差別在什麼地方?與此段的關聯性為何?

問題敘述:《廣論》247 頁第 3 行《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一切無錯因緣。」師父在開示這段時,特別提醒我們《法華》、《華嚴》兩部經典的差別在這個地方可以分別得出來,可是我還是不太了解差別在什麼地方,而且為什麼在這裡可以分別出來?和這一科的科判「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的關聯又是什麼?

回答:

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修次中篇》主要強調,要成佛必須恆時無錯謬的修持一切成佛之因,而《華嚴》中,善財童子因如理依止善知識,一生圓具成佛資糧取得佛果;《法華》揭示大羅漢們在前世早已發過菩提心,但示現因不具足某些條件而退墮到小乘。所以這二部圓教經典都詮釋了一個道理:要成佛要圓具一切成佛的因,沒有掌握成佛的圓滿之因,中途繞了遠路,終究還是要修;然而二者間在成就圓滿的時間上,卻有天壤之別。

至於能不能避免《法華》所說的繞遠路的過失,達到《華嚴》所說的一生取辦的利益,則須觀待如理依止大乘善知識,了知圓滿道體,然後修持三士道,發起大悲心、菩提心悲智雙修,圓具智慧方便二分方能成佛,這即是《廣論》245 頁中第 7 行「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這科所要講的內涵。

解答法師:釋性理

 

【註】師父在《廣論》247 頁第 3 行「《修次中篇》云……」的相關開示內容

《廣論舊版手抄稿》第 14 冊第 21 到 23 頁

音檔105B 03:17~47A 07:19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牛乳。

這經上面。

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這個看看,「當依無錯的一切因緣」哪!在這個地方特別提醒大家,這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說《法華》、《華嚴》兩部經典的差別,在這個地方就分別得出來了,就分別得出來了。佛法常常說,像「少金剛」,吃了以後是決定不消,它總歸有一天發芽增長。所以我們常常拿這個做為藉口,然後呢就在這個外面那個大空轉圈子,轉了一大堆,說:「經上這樣講的呀!」就是犯這個大毛病,就是犯這個大毛病。現在我們了解了共中士道當中的十二緣起這個,它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清楚什麼?快則兩生,慢則三生,對不對?第一個。三生是什麼?換句話說,你這個成佛的正因哪,雖然你種在那裡它遲早會生芽,可是啊,欸!你如果不用相應的法——當然惡法是愛、取,正法的話呢,是正知見相應的善法勤精進,去滋潤這個成佛的正因,你還是要拿它來。

這個佛經裡面只是說,就怕你不種那個因,種了因,你遲早會結果的。可是我們往往拿了這個,好,弄錯了,然後呢弄了種了因啊,然後到處去亂轉,不曉得轉了個十萬八千里,然後轉回來,說經上是這樣說的。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理路要辨得很清楚。你要想結那個果,轉了半天,最後啊還是把以前的東西放掉了,重新開頭;不但重新開頭,而且必須要把你以前轉錯的那個路啊,一一要淨除乾淨,不曉得多辛苦啊!不曉得多辛苦啊!

所以說一個簡單的比喻,像我們這裡到正覺寺,簡單!你跑下去幾步路就這麼下去了。欸,他現在啊,從那邊走,翻山越嶺,乃至於經過了歐洲、美洲,轉了半天,然後他也轉到正覺寺,他說:「我也到了!」是,當然到了,你願意走這個路嗎?

所以這種事情啊,我們在這個地方的的確確要認識得很清楚;條件不具足,不談!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們不是勸一切人。如果他條件不具足,你只有告訴他:「哎呀,你看見這佛啊,跑得去拜拜也好。」乃至於土地也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不錯呀!他把這菩薩兩個字也認得了,這也好!這我們一定要分得清楚他的條件是什麼。現在我們具足了這個條件以後,居然這個直路不走,還要這麼轉大圈子,這一點哪,是務必應該分別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學論,以及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否則你看那個經的話,你一定會說:「欸!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好囉!反正你種下個種子,然後隨便怎麼去搞都可以了。」對不起,這就大錯特錯!而這個錯的結果呢?一句話——自己傷害了自己,當然我們不願意!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

0
  • 找不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