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廣論》說欲得人身須持守戒律,但為何許多因果公案主角僅行一善,沒有持戒,就能獲得人天果報?

問題敘述:《廣論》說,我們若要得暇身必須以淨戒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另聽聞赤仁波切開示,說到如果我們想要投生善趣,即便只是想要獲得普通的人身,都必須持守一條戒律。弟子閱讀眾多因果公案,其中不乏只因行一善,並沒有持戒,而來世,乃至多世都擁有了人身或天人的果報。這其中的差別是否有不同的因緣或內涵?

回答:

為何許多因果公案主角僅行一善,沒有持戒,就能獲得人天果報眾多因果公案中許多人似乎沒有持戒,僅行一善即得人天勝位多少生多少劫,這有三種可能的狀況:

一、經典的記載有廣略,就像《般若攝頌》裡沒有〈常啼佛子品〉,在《般若經.第一會》裡才看到。因果故事中,一個人的生命僅僅以數十數百字的描述,不可能盡言其詳。而且,經典要闡述的重點不同,自然會側重一面而寫,就像《現觀莊嚴論》與《中觀論頌》都在解釋《般若經》,但敘述的重點皆不盡相同。如果那個公案重點要講述造作等流,就會看到他這輩子做什麼,上輩子也做同樣的事。主要講述富饒圓滿之因,就會看到他上輩子供養了什麼、侍奉了什麼。綜上二因,經中不一定會提到這個人前世如何努力持戒,所以讀不到。

二、能夠保護圓滿的善業完全感果,非常不容易,必須很小心地防護瞋心與邪見。在《廣論》288 頁提到此二能壞善根。能夠守護自己的瞋心,還有邪見,這個人的正知見與向內調伏必須非常有功夫,在十善律儀中已具足兩條,從其果報來看,公案中的主角應該曾經持守斷瞋或邪見的戒。

三、佛經中有許多因為造了惡業而多生流轉三惡趣的公案,在三惡趣中無法持戒,最後為何會重獲人身?「業未造不會遇」,所以必然是宿業感果——過去持戒的善業感果了。然而,這一生感果的業未必是上一生造的,很可能是上上生,乃至好久以前造的。「那經典為何會不在講述時講清楚?」要說明的是,我們造業有分引業、滿業,所以在業果的公案中很可能是由往昔持戒之善為引業,由當世對具力業門所造之善為滿業,而經典在講述滿業的部份,所以重點說明感得好幾劫富樂自在的果,而未強調持戒感善趣的部分。

解答法師:釋性凱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

0
  • 找不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