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福智之聲》第124期「師父法語」專欄中寫道:「眾生皆有離苦得樂的本能。」是指感官欲求之本能,或是指「佛性」?

問題敘述:

常師父在世時所謂「眾生皆有離苦得樂的本能」,究竟是指謂何者?

1. 師父在《福智之聲》第 124 期曾謂:「有情眾生與我皆有離苦得樂的本能需要,我有追求認清人生真相之願望,他們也有。」究竟此一離苦得樂的「本能」是甚麼意思?是一般感官欲求之本能嗎?若僅止於感官欲求,未免層次甚淺。

2. 此種「離苦得樂的本能」是否即指謂著「佛性」?正如如密法師在回答「眾生皆平等,何來上人」之問題時曾提到:「一般而言,談到『眾生皆平等』是從『眾生皆有佛性』的角度來談。」倘若佛與眾生之共同處在於彼此皆具「佛性」,故為「平等」,且此平等之佛性即指「離苦得樂的本能」而言,則如何解釋「本能」與「佛性」之關係?又,中國祖師在辨析佛性時莫不關注佛性應歸屬正因、緣因或者本有、當有等,則常師父所謂「離苦得樂的本能」在「正、緣 / 本、當」中該如何界定?

回答:

據末學記憶所及,師父談「眾生皆有離苦得樂的本能」是從佛性的彰顯面——「用」的呈現來談。若能從師父開示的文字稿尋得此一紀錄,末學將引出以示。

從佛性的「用」的呈現而言,是否僅止於感官欲求?仁者引用師父開示的後半段明確提到:「我有追求認清人生真相之願望」,訴諸自己的理想來理解這一點,顯然就不是從感官欲求來談,因此僅從感官欲求來解讀師父所說的「本能」,可以說是誤讀。

師父所說的本能若是指佛性的用,本能的體就是指佛性。佛性,可以從空性真如來說,如《寶性論》云:「等覺身彌布,真如無別故,有種故有身,恆常有佛藏。」也有說是種子、能力,如《菩薩地》云:「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輾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又此種性,亦名種子,亦名為界,亦名為性。」前者一般人較難理解,若從種子、能力理解師父所說的本能,也許較易於趣入。

依上文唯識說,從無始輾轉傳來,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處之上,能生無漏智及無塵垢,未經聽聞醒發的能力,即是種性;此最終能將六處轉依成就佛化身與報身的種子,就是佛性。

將上述結合師父所說來看,能除塵垢,是「離苦」究竟圓滿的體性,而成就佛身則是「得樂」的究竟本質,此未經醒發的本能——能力,就是佛性。

但是如末學所說,離苦得樂是從「用」的角度側寫佛性的內涵,而中國祖師談正因、緣因、本有、當有,有從體性的面向來說,有的則從本體與助發的關係來說,似乎並不一致。因此若未得出各別定義,或就哪位祖師所說的來詮釋,實無法進一步界定師父說的「本能」究屬何者。再者,如果從用的顯現而言,在佛性每個情況下都容可闡發其功用之相,所以也不能說佛性在何時不顯現此功用。

解答法師:釋如密

註:江波譯《藏漢對照寶性論大疏.上》,頁 62(新北市: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2012)

眾生皆有離苦得樂的本能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

0
  • 找不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