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出家乃大丈夫事
出家看似超然於紅塵,實則為了濟世。因為不忍父母眾生受到苦難的磨折,於是追隨佛陀、師長踏上修行之路。當生命沒有一絲痛苦,只有無盡喜樂,即可與眾生共享,報答深恩!
出家看似超然於紅塵,實則為了濟世。因為不忍父母眾生受到苦難的磨折,於是追隨佛陀、師長踏上修行之路。當生命沒有一絲痛苦,只有無盡喜樂,即可與眾生共享,報答深恩!
日常老和尚出家以來,每日必打板即起,生病時仍堅持不懈。師父常言:現在不打起精神,死時怎麼辦!起床後,思惟人生宗旨及修行初心,珍惜暇滿認真修行。師父的行誼,是弟子們最佳典範!
凌晨4:20出家眾端肅威儀,在大雄寶殿開始早課,祈求上師三寶加被,也為眾生祈禱。許多祖師在祈求中親見佛菩薩,生起殊勝證悟。我們只要堅持努力,也會有成就的一天!
早課後,寺院迴響著朗朗背經聲。出家人正襟危坐,棲心於經論法海中。思想,鑄造了一個人的生命。經論,珍藏著佛菩薩的智慧。透過背經,孕化人生智慧,依此聞思修,更可超凡入聖。
吃飯,被世人認為是享受;佛門卻將此視為修行。齋前,僧眾身著袈裟,到大殿靜思用功,提醒自己要以感恩、報恩心吃這餐飯,更要認真修行,才不會辜負眾生的期盼!
聞思修,是出家人的本業。捧讀《廣論》,研習日常老和尚的開示,還有真如上師的善巧引導,再加上道友之間的切磋研討,依著道次第,讓學僧能步步走上圓滿的大王道。
今生所造惡業,難以計算,前世更不知多少。罪惡不除,必墮險處,豈能視而不見?佛陀開示懺悔法,真如上師也慈悲講解,透由三十五佛懺,可卸下沈重的罪業包袱,獲得清涼。
辯論,是秉持印度佛教獨特又重要的學習方式,透過一問一答,深入了解佛菩薩及祖師闡釋的法義。辯論的目的,不在打敗對方,而是深入領悟佛菩薩的甚深密意。
佛陀以大慈制戒,是為了讓眾生從苦及苦因中解脫。持戒須先學戒,樹立正知見。日常老和尚結合《廣論》開示《南山律》,讓弟子了解佛陀制戒的本懷,掌握戒律精神,如法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