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密法師:捧讀《入門》,如獲至寶

如密法師:捧讀《入門》,如獲至寶

自宗喀巴大師撰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來,經六百年而不衰,歷代大德多有解釋,傳承不斷,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

《四家合註》作為解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權威著作,然而直到近年來,才有宗峰法師翻譯成中文出版,《四家合註》始在華人圈裡流傳。但是要如何學習《四家合註》,依然是許多讀者面臨的問題,而福智文化出版的《四家合註入門》,則適時地指引我們一條方向。

《四家合註入門》是哈爾瓦・嘉木樣洛周仁波切為真如老師等講解《四家合註》的實錄,由性柏法師、如行法師等譯師,依據原來的音檔逐字翻譯並校對潤色,並且「將翻譯時所遇疑難之處,皆再次請示仁波切,而做最後的修訂。」筆者雖然沒有參與本書翻譯的每個過程,但是見證譯師翻譯的現場,可以確認譯師們的用心,是盡可能保留說法時的原貌,讓讀者感受原汁原味的法會現場,也曾代為將翻譯時遇到的疑點一一向仁波切請教,確認師長們的意思。因此,本書可以說是當時傳法的信史。

捧讀《四家合註入門》,可以看到幾個特點:

一、  善巧解說,要言不繁

目前《四家合註》流傳至今的傳承屬於「講誦傳承」(བཤད་ལུང),「講誦傳承」指傳法上師必須將全文一字不漏地讀過並講解,聽法弟子則要聽過師長讀誦講解的內容才能獲得此傳承,所以稱為「講誦傳承」。由於《四家合註》共兩大函,相當於兩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因此傳法時很難一一解釋《四家合註》的原文。但是仁波切在傳法時,善巧地將原文配合口語講解,看似沒有一一消文,卻已經整體地解釋了《四家合註》。只要順著《入門》閱讀,即能輕鬆地瞭解《四家合註》的概括內容。

二、  結合修持,講修合一

如同《廣論》所說:「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抉擇自身而聽聞之。」仁波切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時時結合《四家合註》,引導我們應該修學的內涵,使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知道行持的下手處。

比如在講解「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時,仁波切即說明佛身從多少功德出生,並且由此引導「以這樣的認識來頂禮,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55,56頁)

又如講解「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一科時,除了使讀者知曉《廣論》的所詮之外,更進一步闡述了修學佛法時動機的重要,「三種士夫是依著什麼來安立?是依各自的等起、思想方向來安立。」反之,「本來可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勝利,如果心被煩惱染雜,就會丟失這樣的功德。內心中意樂的差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80,81頁)提醒修學菩提道次第的學人,在學習過程中務必把握內心的動機。

而論及阿底峽尊者的戒學的證德時,即特別提到阿底峽尊者「在密法的證量如此崇高,對於守護別解脫律儀卻比自己的生命還珍惜,這就是極扼要處。」並一再強調聖教的根本就在於戒律的行持是否能住世,「全賴於是否善加守護自心相續的戒律,不是靠其他人。」(115,116頁)後面還就解釋「由具念正知」一頌時,教導持戒的方法「必須再再憶念:『我有戒律,我是出家人,我心續中有此學處。』要能憶念,並且用正知去監視是否有好好地守護學處,這樣就是護心的方法,如果能護心就能護戒。」(121頁)最後也叮嚀「在這點上要特別用功,這很重要。」(123頁)讓讀者深刻瞭解持戒的重要及具體辦法。

又如傳授「法殊勝」時,在消文解釋的過程中,仁波切也時時提到經過阿底峽尊者入藏造了《道炬論》之後,「我們才知道顯密教法沒有很大的相違。」「除了個別有一些人由於自己不了解的關係,會對他派互相愛憎以外,總體而言,令一切顯密無違,使全雪域的西藏佛教如日光顯。」「但是在阿底峽尊者未入藏以前,這是非常大的難點。」(180,197頁)而我們要如何學習整體的教法呢?仁波切也引導說「應該宣說從道的起步慢慢依次向上的方法,所以應該明了一切了不了義經的差別而去研閱。」但是現今的我們,「在聽聞、了解正法時是鈍根,在不善法上是利根」,「因此獲得上師的口訣,在上師面前再再求受正法非常重要。」(196,205頁)在閱讀學習《四家合註》的同時,仁波切會指引應該怎麼學,要用什麼心態,以及現在我能做什麼,讓我們能將學習的內涵與行持結合,以上僅舉數例供作參考。

三、  師徒問答,妙義橫生

無論是佛陀說法或孔子傳道,都保留了大量與弟子對話問答的紀錄。就如《般若經》當中,不僅是佛陀說法,更多是眾弟子如舍利子、善現、阿難尊者等等,甚至帝釋天王也往往加入問答,有時是順著問,有時又似乎故作反問,然而在一問一答當中,就將般若妙義層層闡發出來。《論語》也記載孔子與弟子們「言志」、「問仁」、「問禮」等章節,透過對答,才能發微闡幽,過去西方的哲人大師也是以這種方式啟迪弟子。

而《入門》最令人驚喜的地方,就如同真如老師序言所說:「討論學習的時候,最開心的是仁波切開許問問題,隨時可以舉手提問。又像上學一樣,我是一個會有很多問題要請問的麻煩學生,而仁波切居然能用這種方式來教導我們,真是太開心了!有疑就問,有問有答,仁波切慈悲聽著我的問題,一一解釋。」(17,18頁)據筆者初步統計,《入門》第一冊中,真如老師與仁波切的對答約有 170 餘次,口譯與仁波切的對答約有 100 餘次,法師與仁波切的對答約有 70 餘次,居士與仁波切的對答約有 20 餘次,儼然就是一個學習課堂。許多地方由於師徒間穿插著問與答,也不易歸類,這裡僅僅是大概的歸類計算,但是也看得出整本書裡有大量問答的內容。而問答中,更深入闡釋《四家合註》的字義內涵,對於理解《廣論》或《四家合註》都有莫大的裨益。

首先,問答中解釋了許多文字的意思,辯證過程也讓讀者知道原義想揭示的義理。如透過 62 頁的問答,可以知道「造此道者」的「道」指「道次第的教授」。78 頁提到「諸具善者專勵聽」的「具善」的條件,125 頁提到「不共定學」的不共之處,更由 149 頁問答知道《廣論》提到的「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後要標句號而不能與下文「善巧五種明處者」連讀,避免學習中的誤讀。

此外,在「法殊勝」的章節中,解釋「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以後,再經過 167 頁的問答,進一步釐清前後兩個「彼」的意思。191 頁的問答中,仁波切說到「二種次第及其眷屬」的「眷屬」實際上應該作「全部」來理解,整句話應該是「包含全部二種次第道的正體及支分」的意思。當讀至此,方知要如何正確理解「二種次第及其眷屬」。又如經過 207 頁的問答解釋「善教授」的「善」指「善士」,才知「善教授」是指「善知識的口訣」。

講聞軌理的章節中,經過 270 及 271 頁的問答,說明「少力即脫生死城」的「生死城」是指「出生的險峻的堡壘」。用「險峻的堡壘」形容難以逃脫,而「遮除了生就會得到寂靜涅槃」,所以「不須要加死字」。又《廣論》原譯「不從此聞而棄捨之」句,在 279 頁的討論中,才知道「棄捨」指的是「棄捨這樣的想法」所以是「應捨是念」的意思,這也是如法法師等翻譯《四家合註》時對此段改譯的原因。

原義經過問答而發顯,正是不可忽略的精彩之處,以上亦舉一隅而已,希望讀者在閱讀《入門》時能多加留意。

除了解釋字義,問答中有時也補充了必須要了解的佛法知識或背景,這通常是有關典故的再補充部分。

還有,針對仁波切開示的內容,經過問答,更深入闡釋許多修行的內涵。比如在講聞軌理的章節中,仁波切講述月王子告訴蘇達薩子聽聞的利益一段,舉出常啼菩薩為了般若正法割肉、灑血的行誼。而問答時,就針對常啼菩薩的行誼及月王子的典故深入探討應該怎麼理解菩薩的修持,以及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265,266頁)

在講述聽聞應有的態度時,也是經過問答,舉例說明「高舉」和「輕蔑」的差別。又從「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進一步探討如何結法緣。(276-278,280-282頁)

在講解如何斷除聽聞過程中的三種過失,經過多番往來的對答,從解釋「意善敬住」到探索「不屬耳」的狀態、要怎麼「意思念之」等問題。(297-303頁)

以上舉的例子,只是《入門》第一冊的一部分,更多內涵,值得我們反覆研讀玩味。讀者不妨在閱讀的時候,想像自己身在其中,一起聽法,一起探討法義,一定會有全新的體會。

2016 年 12 月 21 日  冬至

延伸閱讀:《四家合註》請法因緣——節錄自 真如老師《四家合註入門》第一冊序言

《四家合註》經典專頁

 

我想問問題 給福智建議 寫信給老師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

0
  • 找不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