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論介紹

2014 年,福智比丘僧團第一班學五大論的法師,以整體學習的方式完成第一輪學習。對福智僧團來說,這是歷史性的一步。所謂五大論是指《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戒論》,以下針對作者、內容與殊勝之處,做簡單的介紹。

一、《釋量論》

《釋量論》

《釋量論》為法稱論師所著,主要闡述印度因明學。法稱論師從小極其聰穎,為陳那菩薩的再傳弟子。《釋量論》進一步演繹陳那菩薩《量論》的內義,共有四品,透由嚴密的邏輯推理、因明論式,成立三寶及前後世等佛法重要概念。

《釋量論》詮釋的因明邏輯學相當深奧及嚴謹,初學者學習時較吃力,因此祖師將《釋量論》的內容分成三本前行教材,大量說明關於《釋量論》的法相和概念,假如學完了這三本基礎論著,對於因明就會有具體而微的認識。它們分別是:

  • 《攝類學》:主要詳釋聞思《釋量論》等論典必知的理路。
  • 《心類學》:主要詳釋心理的分類法等內容。
  • 《因類學》:主要詳釋因明論式。

學習《釋量論》及其前行教典有什麼好處呢?透過清晰的理路來研閱經論,會對佛菩薩的功德引發難以想像的信心。宗大師在讀《釋量論》時,觀察這部論攝盡大小乘一切的修行次第,悉無錯謬,因此對佛陀引發無量不可壓伏的猛利信心。這並不只是理路上的馳騁,而是真真實實地了解佛陀的功德以及成佛之道。

真如老師也從小就夢想學習《釋量論》,因為很想了解世間標準的量到底是什麼,也跟師父祈請,師父跟老師說:「那個很難!就學其中的一部分。」老師說:「我不怕難,我想一字不漏地全學。」後來師父就答應了。結果請到一位很厲害的老師來教《釋量論》,真如老師並發願要從種種真理的角度,成立一切有情皆是可以成佛的,幫助所有眾生建立成佛的希望。
 

二、《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為至尊彌勒菩薩所造,由無著論師流傳於世,主要闡釋《般若經》的隱義道次第。彌勒菩薩在久遠劫前名為無垢光時,發願要攝受八萬歲的有情,也曾在另一世名為慧堅比丘時,發願凡是見到他、和他談話、居住在他曾走過的地方,都會生起慈心三摩地,因此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

《現觀》是五大論的主幹,由甚深中觀見和廣大瑜伽行架構而成,是一部思想體系完整、層次分明的《大品般若經》綱要。如同日常老和尚在開示《般若經》時曾經講過:「這個論(《現觀莊嚴論》)本身,擷取十方一切諸佛所說《般若》的真正精要,就像《廣論》開頭告訴我們:「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

《現觀》博大精深,其中廣說了三寶、四諦、三士夫的建立、究竟一乘、菩薩十地功德、奢摩他、毘缽舍那、抉擇了不了義、涅槃等等,真如老師提到《現觀》是令人歡喜若狂的一部大乘教典,像一個寶庫挨著一個寶庫,全都是琳琅滿目的珠寶,發著璀璨的光明,裡面所寫的教證功德就是將來我們要得到的,那些珠寶最後就會擺在自己的王庫當中。如果能把握住對《般若》的信心,以一顆純淨的心去聽聞每一座法筵,都是無比殊勝的。如同法尊法師曾經說過:「學《般若》者,應具清淨信心,則雖聞四句一偈,亦有無量功德,故應先培信心。」

三、《入中論》

《入中論》

《入中論》為月稱菩薩所著,為龍樹菩薩的《中論》的解釋,主要闡釋中觀應成派的空性見。文殊菩薩說:「月稱論師是上方世界中極具智慧與毅力的大菩薩,為了光顯龍樹菩薩的宗法,發願投生娑婆。他的解釋,完全符順於菩薩的旨意,應當信受。」

月稱論師以大悲心造此論,欲令一切有情迅速證達「法無我慧」,結合廣大道次第無誤地修行。若能配合宗大師對於《入中論》的無垢解析,加上上師三寶的恩德加被,則會精準迅速地了達正見。如宗大師在《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中提到:「頗有多聞諸教法,於正理路亦勤習,內證功德不下劣,然終未達此深處。由師妙音恩善見,以悲憐心我當說。」

真如老師說祖師們提到修行人證悟空性的狀態,那種快樂是無法想像的,所有的痛苦像箭一般瞬間消失。所以說證悟空性的那一刻是所有的煩惱都不再生起,那會是什麼樣的一種快樂呢?非常值得我們去追求。當我們開始聞思有關空性教典的時候,就正在種下遠離痛苦、永遠快樂的因。

四、《俱舍論》

《俱舍論》

《俱舍論》為世親菩薩所造,主要闡釋對法的眾多名相,對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流轉還滅、世出世間法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印度稱之為「聰明論」。世親菩薩為無著菩薩的弟弟,從小出家學習小乘佛法,很快就通達所有小乘教典。後來因為哥哥的關係,看到大乘法的殊勝,便開始信受大乘佛法,往後更致力於大乘法的弘傳。

法尊法師曾說過:「《俱舍》比唯識、中觀尤為細微嚴密,比大乘論藏,更不容易讀。西藏裡面,考格西的都是先學《現觀莊嚴論》等書,大約要再十年以上,才講《俱舍》。」又說到:「最後乃至未考格西,則須多學《俱舍》,以對於生死涅槃,若總若別,因緣果報等詳細抉擇之論,要以對法為主也。」

《廣論》於中士道除邪分別時,曾提及一個邪見:「若是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修厭離心,這對修小乘的人來講是對的、是妙的,但是真正菩薩不應該如此做。」然而,諸佛菩薩及宗大師的本懷卻非如此,師父進一步解釋:「小乘只為救自己都還要拼命努力,身為大乘者要救一切人,看見眾生都為這個迷惑而痛苦,更會對這件事情產生絕大的厭患。相較之下,大乘人對生死輪迴當中的厭患應該是遠遠強大過於小乘者。」因此,《俱舍》中的內涵,是自許為大乘的修行者更應熟稔的。

五、《戒論》

《戒論》

《戒論》是功德光律師所集,又稱作《律經》,總攝《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的要點,依出離戒廣釋一切應止應行的增上戒學的學處,是聲聞乘戒學的寶庫。功德光為世親菩薩四大弟子之一,精通三藏,特於律藏善巧,能在一時間以心念背誦無量律藏經卷而不遺漏。

唐代義淨大德赴印求法,亦推重此論,以為有再弘律藏之功。《律經》問世的目的,是令行者證得解脫涅槃之果,其方乃為戒定慧三學。其中以戒學最為根本,廣示學者為求得何等果,當修何等道,以及用何種心念,如何防護戒律等事。

能令教法久住的根本既是戒律,導師世尊親自持守三衣缽具,嚴守淨戒終生;左右的菩薩、聲聞眷屬也依照佛陀的宗風,因而光顯聖教。所以宗喀巴大師也追隨眾聖德風,說道:「即此清淨出離慧引起,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堅持修行心要求加持。」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

0
  • 夏念華

    高21秋007班。希求學習現觀莊嚴論。

  • 夏念華

    高21增007班。希求學習現觀莊嚴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