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暇滿》註1 中提到了八種無暇的內容。八種無暇又名八難、八無閑。由於妨修梵行、無暇行善、不容教化故名。於諸經中雖時提及八無暇,然多未盡細目。而在《佛說八無暇有暇經》註2、《增一阿含經》註3、《大寶積經》註4 中則明說八難為: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邊地、根不具、執邪倒見、無佛出世或於佛出世不生歡喜。
其中的長壽天由於不見於一般諸天的分類之中,故須略加探究。以下分作六科來作討論。(一)諸天的分類:將欲、色、無色諸天略作介紹,作為下面主題探討的基礎。(二)諸經中所說的長壽天:陳敘經中對長壽天的描述,作為整個探討的終極依據。(三)漢傳論典中對於長壽天的解釋:陳敘漢譯印度祖師論著及漢土祖師論著的說法,作為進一步深入探討的主題。(四)《廣論》中所引述的長壽天:說明主要所依教典的內容。(五)抉擇何說為是:以經典作為依據而探討各種說法的合理性,並解釋宗大師的密意。(六)八無暇中的長壽天對學人的啟示:依循上述經論所說內涵引入指導實修。
一、諸天的分類
諸天的分類,粗分三種,即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註5
欲界天由欲地所攝的福業而感生其處註6,一共有六重天。分別為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一)四大王天:有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等四王及其所部天眾。身量為四分之一俱盧舍,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晝夜,定壽五百歲。
(二)三十三天:又作忉利天。天主為帝釋天,居於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為三十三天。身量為半俱盧舍,以人間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一千歲。
(三)焰摩天:又作夜摩天、炎摩天、時分天。天主名為蘇夜摩天。身量為四分之三俱盧舍,以人間二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二千歲。
(四)兜率天:又作睹史多天、兜率陀天、喜足天。天主名為珊兜率陀天王。兜率天又分內外院,內院為淨土。身量為一俱盧舍,以人間四百歲為一晝夜,定壽四千歲。
(五)化自在天,由神通力自在變作五妙欲境而受用。又作樂變化天、無憍樂天、無貢高天、尼摩羅天。天主名為善化天王。身量為一又四分之一俱盧舍,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定壽八千歲。
(六)他化自在天:又作他化自轉天、他化樂天、化應聲天、波羅尼蜜天。於他所變化之欲境自在受樂,天主名為自在天王,或說此即魔王註7。身量為一俱盧舍半,以人間一千六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一萬六千歲。
色界天須由獲得該界的禪定,造下不動業或無漏善才能受生其處。註8色界天已超越了欲界欲,然未脫離色界欲。粗分為四重天,此四天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即色界之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第四禪天。
(一)初禪天:由於相貌莊嚴所需,仍有鼻舌二根,但已不需食、嗅,所以無有鼻、舌二識。註9又有眼、耳、身、意四識生起之喜、樂、捨受和尋、伺之粗細分思惟能力。但中間的初禪則無尋有伺註10。初禪天又分為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三重。梵眾天身半由旬,壽半劫;梵輔天身一由旬,壽一劫;大梵天身一由旬半,壽一劫半。
(二)第二禪天:更無眼、耳、身三識,亦無尋、伺思惟註11,只有意識及喜受、捨受相應。分為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重。少光天身二由旬,壽二劫;無量光天身四由旬,壽四劫,光音天身八由旬,壽八劫。
(三)第三禪天:只有意識活動,與捨受相應。分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重。少淨天身十六由旬,壽十六劫;無量淨天身三十二由旬,壽三十二劫;遍淨天身六十四旬,壽六十二劫。
(四)第四禪天:唯有與捨受相應之意識活動。分為八重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這八重天中,前三重天容有凡夫生於其中,後五重天只有聖者能夠受生,故後五重天以名淨居天。無雲天身百二十五由旬,壽百二十五劫;福生天身二百五十由旬,壽二百五十劫;廣果天身五百由旬,壽五百劫;無煩天身千由旬,壽千劫;無熱天身二千由旬,壽二千劫;善現天身四千由旬,壽四千劫;善見天身八千由旬,壽八千劫,色究竟天身一萬八千由旬,壽一萬八千劫。初、二、三禪天各有三重天,合併四禪的八重天,共為色界十七天註12。
無色界天亦須由獲得該界的禪定,造下不動業才能受生其處。其與色界天的差別在於,無色界天的禪定更為深入、觀擇力更鈍、超越色界欲、壽量更長、無有粗色。分為四重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一)空無邊處天:初業行修習此地定時,先思惟牆上樹上崖上舍上等等的虛空相,取此行相之後假想勝解,觀察照了無邊空相。由於先思惟無邊空相而修加行,進而發起最初的無色界定,其後生於此天,因此名為空無邊處天。《大毘婆沙論》說其壽二萬劫。
(二)識無邊處天:初業行者修習此地定時,最初先思惟清淨眼等六種識相,取此行相之後假想勝解,觀察照了無邊識相。由於先思惟無邊識相而修加行,進而發起第二無色界定,其後生於此天,所以說此名識無邊處天。《大毘婆沙論》說其壽為四萬劫。
(三)無所有處天:初業行者修此地定時,最先思惟無所有而起加行,進而發起第三無色界定,其後生於此天,故名無所有天,《大毘婆沙論》說其壽為六萬劫。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初業行者修此地定,加行時念諸想如病如箭如癰,於是滅除粗分想蘊,但又想到如果想都滅盡的話那就跟癡闇沒有差別了,因此非想非非想是最非常殊妙的,由是引發第四無色界定,其後生於此天,既非有粗想,亦非非有細想,故名非想非非想處天。註13《大毘婆沙論》其壽為說八萬劫。《長阿含經》卷二十則說依次為一萬劫、二萬一千劫、四萬二千劫、八萬四千劫。註14
二、諸經中所說的長壽天
於諸經中,《增一阿含經》、《大般若經》、《佛說八無暇經》、《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受十善戒經》中對於長壽天有略作敘述。
總結而言,長壽天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壽及多劫:
如《受十善戒經》中說:
欲求長壽天,壽命無量劫註15。
(二)執持常住:
如《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七〈護世品〉中說:
復次大祕密主!如來於一切法中總略而說有四法印。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常,為諸沙門婆羅門及長壽天執常語者破常想故註16 。
又《相應部經典》中說:
諸比丘!彼諸長壽天雖是多樂久住於高殿中,聞如來之說法,則墮大怖畏、戰慄、恐怖:「我等無常而謂常住,我等不堅固而謂堅固,我等不恆常而謂恆常,我等無常、不堅固、不常恆而謂有身所攝。註17 」
(三)由禪定力而生是處: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初分轉生品〉中說:
復次,舍利子!有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善巧故,入初靜慮,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能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得靜慮故生 長壽天,隨彼壽盡來生人間,值遇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雖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而諸根昧鈍不甚明利,諸有所為非極善巧註18 。
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四十一〈初分巧便學品〉中說:
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終不生於耽樂少慧長壽天處。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善巧方便勢力,由此善巧方便力故,雖能數入靜慮、無量及無色定,而不隨彼勢力受生,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成就如是善巧方便,於諸定中雖常獲得入出自在,而不隨彼諸定勢力生長壽天 ,廢修菩薩摩訶薩行註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二〈靜慮波羅蜜多分〉中說:
世尊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於色、無色、靜慮、等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復入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註20。」
(四)不見聞佛: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八難品〉中說:
復次,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覩,是謂第四之難也註2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八〈法界品〉中說:
菩薩宿世具勝福德智慧力故。菩薩終不生長壽天,不能利他不見佛故;是諸菩薩多生欲界,示現出世利樂有情。何以故?具勝方便善巧力故。菩薩不生無佛世界,此處無佛、無說法者,不聞正法、不供養僧註22。
《寶雲經》卷第三中說:
菩薩不生 長 壽 天 ,若生長壽天,不覩佛出世、遠離道果、不能成熟眾生;是故,菩薩生於欲界,佛出世時,必當遭遇能化眾生註23。
雖然在經典中沒有明言長壽天究竟是在哪一重天,但是從《般若經》中說所說:「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及《寶雲經》所說:「若生長壽天,不覩佛出世、遠離道果、不能成熟眾生;是故,菩薩生於欲界」,即可認知到,長壽天是在色無色界而不在欲界。而上述的五個特點中,「壽及多劫」與「由禪定力而生是處」兩點,在天中也是只有色、無色界所才有的不共特法,欲界天是不具足這兩個特點的。至於「執持常住」與「不見聞佛」,雖然不能說是只有色、無色界才如此,但是相較欲界天而言,的確是色、無色界天較容易有此情形,所以可以認定長壽天是在色、無色界中。
三、漢傳論典中對於長壽天的解釋
長壽天是指整個色、無色界天,還是其中的哪一重天,在漢傳的印度或漢地祖師論著中,都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光是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釋往生品》註24 就列出了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長壽天即非想非非想處天。《大智度論》說:
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 。
此即指無色界的第四重天、諸天之中最高的天界,又名有頂天。其壽八萬大劫,或取其壽最長,故說此即長壽天。
第二種說法認為一切無色界天都是長壽天。《大智度論》說:
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
由於凡是無色界天都沒有身形,不可得聖道,所是都是八無暇中的長壽天。
第三種說法認為長壽天為無想天。《大智度論》說:
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
色界第四禪八重天中的第三重天廣果天,其中分為較熱鬧處及僻靜之處,無想天即廣果天的僻靜處。此天於除初生第一剎那及死前一剎有想心所現行,其他時候都沒有想心所現行,因此稱為無想天,由於此處無法修此,所以聖者不生於此處。
第四種說法認為除了淨居天聖者之外,色界的一切天都是長壽天。《大智度論》說:
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
由於除了聖者所居的淨居天及餘重諸天的聖者外,其餘的色界天皆味著邪見,妨礙修道,所以是八無暇中的長壽天。
漢土說法,大都不出這四種。
如吉藏所著《大品經義疏》說:
一云非想八萬劫為長壽天註25。
此即取第一種長壽天為非想非非想處天說法。
子璿所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九中說:
當知修禪觀人,不達此門,或空處,或無所有處,或非非想處,動經六萬八萬大劫。身心寂滅,報盡還墮,總名長壽天難。佛口親宣,那不明信註26。
此即取第二種無色界皆長壽天說法。
靈泰所著《成唯識論疏抄》卷第十四中說:
長壽天 ,是無想天。含凡夫生故註27。
又卷第五中說:
長壽天者,第四禪中無想天,是云外道生處註28。
傳燈所著《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中說:
謂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第四禪中無想天也。言無想者,以其心識不行,如冰魚蟄蟲。外道修行,多生其處。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註29。
此即取第三種長壽天為無想天的說法。
又《成唯識論疏抄》卷第十四中說:
四禪四天色除聖者外,一分凡夫等,皆名長壽天註30。
此即取第四種除聖者外的色界天皆長壽天說法。
四、《廣論》中所引述的長壽天
《菩提道次第廣論》對於長壽天的解釋,引述了大慧論師所著的《親友書釋》與馬鳴菩薩所著的《八無暇論》兩種說法註31。
《親友書釋》認為長壽天是指色界第四禪天中的無想天,以及無色界天註32。
《八無暇論》認為長壽天指的是被種種欲樂所散亂的欲天註33。
宗喀巴大師對於這三者之所以被稱為無暇各做了解釋。無想天除了生時及臨終前兩個剎那之外,連念頭都沒有,自然無暇修習佛法。無色界方面,大師特別加了一個說明,無色界的聖人不能說是無暇,而其中的凡夫沒有善根能修習解脫道,所以說是無暇。至於為諸欲所散動的欲天,也是因為無有善根修解脫道,故為無暇。
在藏傳的印度教典中,龍樹菩薩所著的《菩提墮懺釋》則說:
長壽天者,福報廣大,貢高我慢,住無量劫,見解顛倒,安住色界之中。又或解為修習惡滅盡定故而想滅,彼死沒已當生地獄註34。
此中明說為色界天,又說其修習惡滅盡定而想滅,故雖未言是色界天中的哪一重天,但可推知此即色界第四禪天中的無想天。
五、抉擇何說為是
上述眾多說法之中,何者符合、何者不符合佛經所說長壽天?
第一、認為長壽天即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名有頂天,為無色界之頂,同時也是所有天界之頂。此天之中有小乘聖者,必須將之排出無暇的長壽天。而此天除聖者外,由於粗想已滅,故凡夫生其中者,多誤以為得解脫而生邪見。如《大般涅槃經》卷四十中說到,外道須跋陀羅自認為已得到獲得非想非非想處,就認為自已得到是即一切智、寂靜、清淨,無有墮墜,常恒不變註35。經佛解說涅槃境界,方知此非解脫。由此即知生於此處,易生邪見認為自己能恆常而住,合乎無暇之義。
又非想非非想處天中粗想不起故,不容教化,縱然諸佛出世說法,亦無所知。故合於經中所說長壽天不聞不睹如來出世說法。
又非想非非想處天歿後大多墮落,如《中阿含經》卷二十八中說:
彼自樂身,自受於身,自著身已,修習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身壞命終,生非有想非 無 想 天中,彼壽盡已,復來此間,生於狸中註36。
從後世定當墮落的角度來看,凡夫非想非非想處天確實無暇修習正法,合乎無暇之義。
此外於諸天中,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千劫,於一切有情當中,最為長壽,因此命此天為長壽天,亦合名義。故說聖者之外的非想非非想天即長壽天,合於經說。
第二、認為長壽天為無想天:無想天最符合經中所說長壽天。無想天除了初生的第一剎那與死歿前剎那有念頭之外,多劫之中,念想不起,不容修道。又宗喀巴大所著的《金鬘論》中也說:
大乘加行暖頂不容迷誤是非解脫道,而諸開大車軌說生於無想者將其等引誤作解脫道註37。
可見生此天者也很容易生起自己已經得到解脫的想法,這種想法,自然也會引生自己能恆常而住的邪見。又無想天壽五百劫,雖非三界中之最,但也是聖人所處淨居天以外色界諸天之最。故說此天即長壽天,與經中所說的幾個特點全然相合。
由於非聖者的非想非非想處天與無想天同時都有易生邪見、不動念想、壽量尤長的特色,所以在佛經及論典中會特別將這兩者合在一起,說名為「二處」。《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四中說:
如契經說復有二處:一無想有情處、二非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說此二處?答為破外道解脫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解脫想。為破彼想,佛說此二名為生處非真解脫。復次為破外道不還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不還想,為破彼想,佛說此二名退還處,謂彼處沒退還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無息期故。復次為破外道不散想故,謂諸外道執此二處是真解脫不復散壞,為破彼執佛說此二是散壞處,謂從彼歿散向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無息期故。若從無想有情天歿,決定散墮欲界受生。若從非想非非想歿,非聖散墮下地受生。復次觀此二處壽量長遠,諸外道等執為解脫。唯諸異生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有過於無想天者,謂彼壽量五百大劫。一切有情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過非想非非想處,謂彼壽量八萬大劫。為遣外道此解脫執,佛說此二名為生處非真解脫。註38
正因為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處天,都有這些共通的特色,而且在長壽方面,一者為「諸異生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有過者註39 」,一者為「一切有情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有過者」,所以有許多論師便認為長壽天就是指這兩者。如故子璿所錄《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第四說:
無想有頂即長壽天難註40。
通理所著《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卷上說:
無想有頂是長壽天難註41。
宗密所著《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十二中說:
無著論中說:卵濕二生及無想有頂二處非可度者,亦待他報盡轉生無難之處,即度之,當知是無休息之意也。論云。卵濕畜生難也無想有頂也。長壽天難也。理應總列入難。文無者略註42。
這些說法呈現出祖師們基本認同無想、有頂二天就是佛經中所說的長壽天。
第三、認為一切無色界天都是長壽天:整個無色界雖然並非都像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凡夫易生邪見,但除了小乘聖者之外,皆耽於定中,無有眼耳,不睹不聞如來出世說法。宗大師引述了《親友書釋》認為長壽天是指色界第四禪天中的無想天的說法之後,也特別補了一句:
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
即是此意。故說聖者之外的無色界天為長壽天,亦與經說無違。
第四、認為除了聖者之外,色界的一切天都是長壽天:此說有待觀擇。首先,在《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中有說到:
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長壽天上,不聞不覩。
而色界天人擁有神通,具有天眼,除非是像無想天那樣不起任何念頭,否則一般的色界天,是能見佛聞法的。另外,在諸多經典有都有說到色界的天子聞佛說法而新證聖道的公案,如藏譯《利慧天子請問經》中說:
百俱胝欲色行天子於諸法得離垢無塵法忍註43。
如果色界天動輒有十多億凡夫天子證得聖道,卻還被列入無暇之列,那人道應該也要被列為無暇處了。
但是色界中是否只有無想天才是長壽天,這也未必。因為在之前引到的《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中說:
如來於一切法中總略而說有四法印。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常,為諸沙門婆羅門及長壽天執常語者破常想故。
又南傳的《相應部經典》中說:
諸比丘!彼諸長壽天雖是多樂久住於高殿中,聞如來之說法,則墮大怖畏、戰慄、恐怖:「我等無常而謂常住,我等不堅固而謂堅固,我等不恆常而謂恆常,我等無常、不堅固、不常恆而謂有身所攝。」
從這兩段經文來看,有的長壽天是能聽到佛語的,而無想天是根本沒有機會的。至於這兩部經中所說的長壽是哪一重天,經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敘述中可看出,此天極有可能是大梵天。因為《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八中說:
梵輔天處有高臺閣,名大梵天 。一主所居非有別地註44。
又卷第二十四中說:
聖必不生大梵天處,僻見處故註45。
卷第四中說:
經說:諂誑極至梵天 ,眾相依故,上地無有。以大梵王處自梵眾,忽被馬勝苾芻問言:「此四大種當於何位盡滅無餘?」梵王不知無餘滅位,便矯亂答:「我於此梵眾是大梵自在作者化者生者養者,是一切父。」作是語已,引出眾外諂言愧謝,令還問佛註46。
而三世貢唐所著《辨了不了義釋難論》中也說:
「而此天久住之故,自詡為世主。」
「彼中出生邪見,是猶彼趣之障註47。」
從這幾段敘述來看,大梵天符合前所引據的兩部經中所說的住高樓閣、自認無能久住、能聞佛語、具足常執邪見等特點,因此大梵天也可能歸屬於佛經中所說的長壽天,不過這些經典所說長壽天是否就是指大梵天,畢竟也只能推測,尚未有明確的依據,而具此處所敘述的長壽天也與一般的佛經所說相異註48,因此就算大梵天就是這些佛經所說的長壽天,也應當只是一種較為特殊、不共通的歸類。
第五、認為諸欲所散亂的欲界天為長壽天:在諸經當中,實不見長壽天有包含欲界天的說法,故此說未見佛經依據註49。且若欲界諸天未有壽及多劫,與經中所說長壽天的壽量也不合,況若欲界諸天也可以是長壽天的話,那麼長壽天的長壽一詞就沒有意義了。
那為何宗喀巴大師解釋長壽天時還引據此說?第一、大師此時列了兩家不同的說法,卻未作評斷,這種作法在大師的其他著作中也多有所見,凡如是者,多屬大師未明言自宗,而因某些因素故將各說列出註50。故大師引述此說未必即是自宗承許此說。
另外為諸欲所散亂的欲界天雖然不是長壽天,但是經中也說其無暇修道。如《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一中說:
凡得波羅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餘四道不得。如天道以著樂深重不能得戒。如昔一時大目揵連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問耆婆 ,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在路側立,一切諸天無顧看者。耆婆後至,顧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間是我弟子,而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責其不可。耆婆答目連曰:「以我人中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諸天有爾者不?生天上著樂染心不得自在,是使爾耳。」目連問耆婆曰:「弟子有病,當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斷食為本。」有時目連勸釋提桓因:「佛世難值,何不數數相近諮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遣使勅一天子令來,反覆三喚猶故不來。此一天子唯有一婦有一伎樂,以染欲情深,雖復天王命重,不能自割。後不獲已而來,帝釋問曰:「何故爾耶?」即以實而對。帝釋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妓樂以自娛樂,不能自割。況作天王,種種宮觀無數天女,天須陀食自然百味,百千妓樂以自娛樂,視東忘西。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染樂纏縛不得自在。知可如何?」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決斷,然後得戒。諸天著樂,心多善心力弱,何由得戒註51?
《出曜經》卷第八中更直接列欲天於八無暇中:
在八無閑不得興發善心。云何為八?(1)或遭喪難親族死亡,不得興發善心。(2)在八地獄十六鬲子註52,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受諸苦惱身爛心焦,於其中間不容善心念道。(3)或在餓鬼,腹如泰山縱廣數十由延,咽如細鍼長數十丈一寸千鬲註53,爾時意荒心念飲食,於其中間不容善心念道。(4)若生六天,一男服飾百億莊嚴,食以甘露,玉女圍繞,視東忘西視右忘左,如數疾輪無有端緒,於其中間不容善心念道。(5)若生邊地夷狄之中,無佛法眾,不聞三法之音,語不真正心無篤信,生在邪見或生長壽天 ,於其中間不容善心念道。(6)或生中國,手脚不具六情不完,或聾盲瘖瘂,於其中間不容善心念道。(7)或生佛後五無間處,於其中間不容善心念道。(8)若佛興出於世,其人在邪見家,不信三寶,與顛倒相應,於其中間不容善心念道。是謂八不閑處註54。
此經所列八無暇中,特別列出六欲天,而置長壽天於另一無暇處,可見諸欲所亂欲界諸天確實可列為無暇,但也確實異於長壽天。又宗喀巴大師在《金鬘論》討論長壽天的問題時,直接將長壽天與無想天視為一事而論註55;而在《廣論》的行文中,大師引了《八無暇論》的說法後,只用正理成立其確實為無暇,卻未以正理成立其為長壽天,可知大師非即承許為諸欲所散的欲天是長壽天,其引用《八無暇論》的說法,主要用意是要提醒學人,為諸欲所亂欲天是無暇處,非修行之人所希求處,莫當羨之。不過欲天之中,也有無數聖者及新獲聖道者,並且有出於輪迴的淨土兜率內院,所以不是一切欲天皆是無暇,「為諸欲所亂」這幾個字是有深意的,這點也須分明,以免造下謗賢聖之業。
六、八無暇中的長壽天對學人的啟示
諸經論中數數宣說生長壽天的過患,長壽天雖為天界善趣,壽量極長,享禪定樂,但卻非常不利於修行。因此應當了知生長壽天的因而斷除之。
第一種生長壽天的狀況:諸多外道及不知現由於不解真正的解脫道,一味的修習禪定,由於禪定力量,令粗分的煩惱止息,便自認為得到解脫。於是便將無想的定境與上界天作為所追求的解脫。一旦從定中而起,才發現未得解脫,憤而誹謗世上有解脫一事,或因善業窮盡而顛倒墮落,因此最初對於解脫方便與三有本質的認識就至為切要了。
如《廣論》中引經云:
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註56。
奢摩他雖然有心能專一所緣、遠離沉沒、澄明、喜樂等種種勝利,但是如果就以此為足的話,不進而修習真正的空性慧,最終還是空忙一場。因此一開始就要正確的認識解脫必須證達空性而尋求正見。
而除了外道會將無想定認作解脫之外,未善學習定境與無我境差別的內道行者,也很容易將定境認作無我境界,從而耽著其中,同樣的,也會有像外道一般耽於無想定的危險。
《廣論》中說:
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遮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註57。
支那和尚雖為內道,但是他所主張的解脫成佛之道,卻是遮止一切作意。這樣的想法,其實與外道所認定以無想定而解脫的想法全然無異。其誤入歧途的原因就是大師所說的:「解了空性未達扼要。」
在周加巷法王所著的《宗喀巴大師廣傳》中也寫道:
「薩迦班智達的著述中說:『愚者盲修大手印,大都成為畜生因,或墜聲聞滅盡定,否則受生無色界。』這是說愚者不知大手印的修法,而僅以『任何亦不思想』的黑修來修大手印。這些自矝者所得之果,高則聲聞滅盡,或生無色界,所得之果低則,生於畜生中。」
「這不僅在薩迦班智達和宗喀巴大師的著述中有此說法,即《大手印等修習次第》中也說:『貪著樂受墮欲界歧途;貪著明相墮色界險處;貪著無思墮無色歧途。』遮止了想的感受,認為是真實清淨,而實際是長壽天的無想定。這樣也與出自各別自宗的論典教義都不相合。如是希求之目的,是有許多害處的。這裡不過略說一些而已 註58 。」
周加巷法王同樣總結到,上述這些說法,並非是說大手印、大圓滿修法是錯的,而是在學這些高深的大法時,必須要圓滿地學習教法,這就是能夠避免以禪定為解脫,生於無暇長壽天第一扼要。
除了圓滿了知真實解脫方便之外,了知一切三有本質皆為輪迴本質,也是能避免生於長壽天扼要。如《禪祕要法經》卷下中說:
觀無想天 ,猶如電幻,不久當墮大地獄中。舉要言之,三界二十五有註59 一切眾生,皆有三塗苦惱之業註60。
佛陀在破除須跋陀羅以非想非非想定無解脫時,也是告訴他此定不出愛著,非真解脫。《大般涅槃經》卷四十中說:
善男子!汝云何能調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善男子!汝已先能呵責麁想,今者云何愛著細想,不知呵責?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為想,如癰、如瘡、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師欝頭藍弗利根聰明,尚不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受於惡身,況其餘者註61?
一個希求解脫者,一旦知道斷滅粗想的無想定,不過也就是三有輪迴中的一部分,自然就不會將之作為希願之處,反之,他會轉而尋求真正的解脫之道。同樣的,對於人世所羨慕的享樂欲天,如果能知道它的體性是苦集所攝的輪迴,最終福盡仍當輪轉受苦,便不會以之為所希願處,將所修善迴向於彼,導致生於無暇處的過患。
第二種生長壽天的狀況:在《般若經》中說,若菩薩修行禪定沒有方便善巧,歿後由定力故生長壽天,天壽盡後來生人間,而諸根昧鈍不甚明利,凡諸所作都不甚善巧。
因此《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二中說:
於色、無色、靜慮、等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復入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註62。
善巧的菩薩,為了不要因修習禪定時耽著於禪定,最後被禪定的力量引生長壽天,所以在修習定時,特別修習能迅速任運的轉換不同諸地的禪定,讓自己能真正掌握禪定,而不是被禪定所牽引。
另外《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四十一中說:
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終不生於耽樂少慧長壽天處。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善巧方便勢力,由此善巧方便力故,雖能數入靜慮、無量及無色定,而不隨彼勢力受生註63。
只要有方便善巧,就能夠不生於長壽天。而所謂的方便的善巧,在《大智度論》卷三十八〈釋往生品〉中說:
無方便者,入初禪時,不念眾生,住時、起時,亦不念眾生;但著禪味,不能與初禪和合行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功德薄少故,為初禪果報所牽生長壽天。復次,不能以初禪福德與眾生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無量無方便義註64。
在此論中提到幾點無方便善巧的內涵:(一)修定時不念眾生、(二)慈悲心薄故功德薄、(三)著於禪味、(四)不以禪福德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而這一切的內涵,其實都是圍饒在一個中心,棄捨自利、修習利他、發菩提心。而《大度度論》中又說了:「如是等無量無方便義。」這所謂的無量等方便義,在《般若經》所常說到的還有,要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而修一切法,修時必須觀緣三輪體空等空性內涵。而在《現觀莊嚴論》中則提到:「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註65。」善巧的菩薩於修行時必須以大悲為首方便分攝持智慧,以空性慧為首的智慧分攝持方便。這一切大乘道中的扼要,都是所謂的「方便」,由此方便即能免除由修禪定而致生無暇處的過患。
在八無暇中,長壽天是最為快樂的天界,也是許多人嚮往的受生之處,但經論中數數宣說長壽天的過患及不受生其處的方法。如果將經論中的內涵總合起來,可以了知要認知長壽天的本質及斷除受生其處的因,必須圓滿學習整體上中下士道的內涵。因此,長壽天雖然是在暇滿的法類中宣說的,但要通達八無暇長壽天對學人的教示,必須再再的聞思諸大經論之義,真實修習應取應捨之處。
註腳
註1. 見法尊法師譯:宗喀巴大師造《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10)卷2,頁59。
註2. 〔唐〕義淨譯:《佛說八無暇有暇經》,見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7,頁590(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以下簡稱《大正藏》)。
註3.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36〈八難品〉,見《大正藏》冊2,頁747,佛為諸比丘說八難的內涵。
註4. 班德智軍等藏譯:《寶積部.聖優波離請問抉擇毗尼大乘經》(འཕགས་པ་འདུལ་བ་རྣམ་པར་གཏན་ལ་དབབ་པ་ཉེ་བར་འཁོར་གྱིས་ཞུས་པ་ཞེས་བྱ་བ་ཐེག་པ་ཆེན་པོའི་མདོ།།),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編《藏文中華大藏經甘珠爾對勘本》冊43,頁338(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以下簡稱《甘珠爾對勘本》)。〔唐〕菩提流志漢譯本則未言及長壽天。
註5. 以下所述諸天的身量及壽量,可參考[唐]玄奘譯:尊者世親造《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1〈分別世品〉,見《大正藏》冊29,頁61。諸天王名可參考[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6,第6分〈緣起品〉,見《大正藏》冊7,頁921。
註6.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6,頁173云:「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
註7. 有許多經論中直言他化自在天王就是魔王。如[西晉]竺法護譯:《普耀經》卷2〈降神處胎品〉歷數諸欲界天王,而於化自在天的天主之後即列「魔子導師」,此魔子導師即魔王波旬的兒子。又三世貢唐所著《辨了不了善釋難論》中說:「他化自在天,於諸有情以種種方便,令生欲愛,而繫三有。」但是[唐]玄奘譯:《大般若經》中言自在天王將諸天子來聞法,又言魔王來作擾亂,顯然二者不同。至於 [唐]玄奘譯:彌勒菩薩說《瑜伽師地論》卷90〈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中說:「謂過他化自在天處,有欲界中魔王所都,眾魔宮殿。」指魔在過他化自在天的上層,或可匯通各說。
註8.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6,頁173云:「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有漏善業。」又頁175云:「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註9. [唐]玄奘譯:尊者世親造《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分別界品〉云:「色界所繫唯十四種,除香味境及鼻舌識。除香味者段食性故,離段食欲方得生彼。」見《大正藏》冊29,頁7。
註10. [唐]玄奘譯:無著菩薩造《顯揚聖教論》卷2〈分別界品〉云:「若善修習無尋有伺初靜慮者,生大梵天果。」見《大正藏》冊31,頁487 。[唐]玄奘譯:尊者世親造《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分別界品〉云:「若在欲界初靜慮中有尋有伺,靜慮中間無尋唯伺。」見《大正藏》冊29,頁8。
註11. [唐]玄奘譯:尊者世親造《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分別界品〉云:「第二靜慮以上諸地乃至有頂無尋無伺。」見《大正藏》冊29,頁8。
註12. 色界十七天為《俱舍論》的分法,其他經論中尚有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二天的分法。
註13. 無色界諸天的立名方式,[唐]玄奘譯:尊者世親造《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8〈分別定品〉云:「空無邊等從緣空等得別名耶?不爾。云何?下三無色如其次第修加行時思無邊空及無邊識無所有故建立三名。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謂無明勝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雖加行時亦作是念諸想如病如箭如癰,若想全無便同癡闇,唯有非想非非想中與上相違寂靜美妙,而不就此加行立名。」見《大正藏》冊29,頁145。另可參考[唐]玄奘譯:五百大阿羅漢等造《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84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見《大正藏》冊27,頁432。
註14. 無色界諸天的壽量,可參考[唐]玄奘譯:五百大阿羅漢等造《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84,見《大正藏》冊27,頁432;及[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卷20〈世記經阿須倫品〉,見《大正藏》冊1,頁132。
註17. 見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編譯:《漢譯南傳大藏經》冊15,頁127(台北: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4)。
註2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見《大正藏》冊2,頁747。
註24. [後秦]鳩摩羅什譯。見《大正藏》冊25,頁339。
註32. 《親友書釋》云:「所謂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即是無想天及無色天。」見《丹珠爾對勘本》冊96,頁829。尚無漢譯。
註37. 見《金鬘論》(གསེར་ཕྲེང་)冊上,頁281(鳳山寺內部講義)。尚未漢譯。
註39. 這裡所說的異生凡夫,不是泛指所有的凡夫,而是指色界中的凡夫異生,因為色界中尚有專屬聖者所居的淨居五天,壽量更長,所以才說「諸異生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有過者」。否則無色界中也有壽量更長的凡夫異生。
註42. 見《卍續藏》冊9,頁734(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尚未漢譯。
註43. 見妙音笑大師著:《現觀辨析》冊上,頁256(鳳山寺內部講義)。
註48. 一般經典中所說的長壽天,粗想已滅,不見不聞如來出世說法,而《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與《相應部經典》中所說的長壽天是能聽到佛語的,所以與一般所說的長壽天不同。又《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與《相應部經典》所敘述的長壽天,確實很像大梵天,但是經中多有記載大梵天聞佛說法。因此雖然論典中明言大梵天有天生的邪見,所以聖人絕不生於大梵天,但是否就可以依此評斷大梵天十無暇修習正法的無暇之身,可能容待細擇。
註49. 無獨有偶,漢土教典中,還有一本有提到這種「能見能睹」的長壽天,而這本論典恰巧也是馬鳴菩薩造的,此即[姚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其中說到:「帝釋長壽天,如是尊重者,合掌禮佛塔,都無有異相。十力大威德,尊重高勝人,大梵來敬禮,佛亦無異相。我身輕於彼,不應以我壞,為是呪術力,厭道之所作。」雖然這之中沒有說對長壽天有其他較詳細的敘述,但從內容來看,可看出以下幾點:第一、此天能下來人間禮塔,所以絕非沒有色身的無色界天,也絕非沒有念頭的無想天。第二、此中所說的長壽天絕非大梵天,因為後文己經專門提到大梵天了。第三,全文共三偈,而後二偈都講一個主角,由排比法類推,第一偈也應該只有講一個主角,所以在帝釋天與長壽天並列的情況下,就正說明了長壽天即是帝釋天。而這種說法,恰好與《八無暇論》中所說欲天為長壽天的說法相吻合。可見這種說法,應當是馬鳴菩薩的一種不共的說法。
註50.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卷5,頁124〈深信業果〉中,並列錯不錯想成不成欲邪行的兩種說法而未論斷;卷7,頁181〈十二緣起〉中,並列法稱無著二家對無明的說法而未論斷,而這些說法顯然完全相違,許其一必不能許其二。所以不能認為只要是大師在廣論中有引到的論典,都是大師所承許的自宗。
註52. 鬲子,鬲同隔,應指八地獄一一四周的十六近邊地獄,蓋其以牆門隔絕大有情地獄,故名。
註54. [姚秦] 竺佛念譯。見《大正藏》冊4,頁652。這段經中的八無暇應如何計算,稍有費解之處。一是如上所標,將喪親友列作第一無暇,合並邊地與長壽天。另一種是將喪親友視為一個比喻,說明就像喪親友時太過痛苦無法修行,同樣的生在地獄太痛苦的緣故,所以是無暇。而將後面的邊地與長壽天拆成兩個。如果依文中每個「不得興發善心」、「不容善心念道」作為一種無暇的段落的話,前者合理;如果是依文中的每一個「生」、「在」、「生在」來作一種無暇的話,後者合理。筆者個人傾向第一種算法。
註55. 《金鬘論》中討論《般若經》中所說菩薩生於長壽天的問題時,有人認為生於長壽天的菩薩應是暖頂位加行道的菩薩。大師在反駁其說時就直接說:「大乘加行暖頂不容迷誤是非解脫道,而諸開大車軌說生於無想者將其等引誤作解脫道。」由此可見大師是認為長壽天與無想天是同一事。
註58. 見郭和卿譯:周加巷著《至尊宗喀巴大師傳》,頁308、309(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註59.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五有,[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14中作 :(1)地獄有、(2)畜生有、(3)餓鬼有、(4)阿修羅有、(5)弗婆提有、(6)瞿耶尼有、(7)鬱單越有、(8)閻浮提有、(9)四天處有、(10)三十三天處有、(11)焰摩天有、(12)兜率天有、(13)化樂天有、(14)他化自在天有、(15)初禪有、(16)大梵天有、(17)二禪有、(18)三禪有、(19)四禪有、(20)無想有、(21)淨居阿那含有、(22)空處有、(23)識處有、(24)不用處有、(25)非想非非想處有。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禪師佛陀蜜多撰《五門禪經要用法》則作:四天下、六欲天、四惡道、四禪地、大梵天、無色界、第四禪地有五淨居天,合二十五有。
註60. [姚秦] 鳩摩羅什譯。見《大正藏》冊15,頁264。
註64. [姚秦] 鳩摩羅什譯。見《大正藏》冊25,頁339。
註65. 見法尊法師著:《現觀莊嚴論略釋》頁11(台北:大千出版社2010)。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