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父親以前不顧家庭,是母親把我們養大,但我重病是父親救我的。請問該如何化解對父親的怨懟?

問題敘述:家父今年 70 歲,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在我幼年時因生意失敗,之後一蹶不振,靠著家母一手把我等手足養大,對父親總有諸多不滿,母親一直抱怨自己多麼命苦,但是在我生命危難時父親向醫生磕頭,那是我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心中如何安立呢?要是父親往生時,我還是放不下對他的恩怨情仇,我要如何放下呢?

回答:

以前當師父的侍者時,有某一件事是別人做的,但師父卻責怪我,當時內心過不去,認為師父錯怪我,所以心情不是很好。當然師父也看得出來,就找我談話,結論就是:「不要爭對錯,要從你自己要提升的角度想。」「老師扮演兩個角色——師與敵,可是我們卻不願接受後者的角色」。

我們凡夫總是喜歡從「對錯」的角度看事情,要爭個是非,還個公道,一直把注意的焦點放在外境上。而修行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上,我如不如法?學到什麼?提升什麼?

從那件事情,我學到,原來煩惱是這樣生起的;我學到,自己的修信功夫還不到家,仍須努力;我學到,師父用這種方式讓我看到「我愛執」的現行與過患;我學到,原來自己的所求下劣;我學到,苦不是來自於外境,而是來自認知這個境的「心」與認知境之後的「行為」,這些難道不正是《廣論》要教我們,而因為對境後才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嗎?誠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說:「萬有皆現為經典。」

父親以前不顧家庭,是母親把我們養大,但我重病是父親救我的。請問該如何化解對父親的怨懟?

時至今日,雖然仍會將焦點往外看而陷入泥沼中,但師父的教誡如岸邊拋下的繩索,將我救拔出來。

令尊也許有很多讓您不滿之事,您可否用現在學到《廣論》的理路去改寫這本爛帳?從你自己要提升的角度。師父曾說:「佛法之殊勝在轉過患為功德。」又說:「看待逆境時,要反省到自己所求為何?並了解業的真實性。」

第一個就是先思惟勝利與過患。

第二個從暇滿、念死、皈依、業果、苦諦、集諦……其實緣到一個法類就可以轉過來。

最後,您就會改寫帳本!

解答法師:釋如得

 

 

以前當師父的侍者時,有某一件事是別人做的,但師父卻責怪我,當時內心過不去,認為師父錯怪我,所以心情不是很好。當然師父也看得出來,就找我談話,結論就是:「不要爭對錯,要從你自己要提升的角度想。」「老師扮演兩個角色——師與敵,可是我們卻不願接受後者的角色」。

我們凡夫總是喜歡從「對錯」的角度看事情,要爭個是非,還個公道,一直把注意的焦點放在外境上。而修行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上,我如不如法?學到什麼?提升什麼?

從那件事情,我學到,原來煩惱是這樣生起的;我學到,自己的修信功夫還不到家,仍須努力;我學到,師父用這種方式讓我看到「我愛執」的現行與過患;我學到,原來自己的所求下劣;我學到,苦不是來自於外境,而是來自認知這個境的「心」與認知境之後的「行為」,這些難道不正是《廣論》要教我們,而因為對境後才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嗎?誠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說:「萬有皆現為經典。」

時至今日,雖然仍會將焦點往外看而陷入泥沼中,但師父的教誡如岸邊拋下的繩索,將我救拔出來。

令尊也許有很多讓您不滿之事,您可否用現在學到《廣論》的理路去改寫這本爛帳?從你自己要提升的角度 。師父曾說:「佛法之殊勝在轉過患為功德。」又說:「看待逆境時,要反省到自己所求為何?並了解業的真實性。」

第一個就是先思惟勝利與過患。

第二個從暇滿、念死、皈依、業果、苦諦、集諦……其實緣到一個法類就可以轉過來。

最後,您就會改寫帳本!

解答法師:釋如得

父親以前不顧家庭,是母親把我們養大,但我重病是父親救我的。請問該如何化解對父親的怨懟?

 

 

心得回饋

為維持良好的線上環境,留言需經審核方會呈現,請見諒。

0
  • 找不到回應